因緣際會的,我們家的媽媽注意到了數學想想國的課程,一開始我是不置可否的,畢竟沒有太多了解,但我一向是認為孩子還小,不妨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東西,有沒有興趣等試了再說,有興趣或者有天賦,父母親就給予支持,如果不喜歡那也不勉強,人生可以接觸的不同事物還很多,我們一起攜手繼續前行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以及天賦。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就開始上數學想想的課了,一個星期有一次,大約是100分鐘的課程,老實說相較於一般補習班,他的推廣可能還是不夠,即使在台北開的班也不是非常多,所以能選擇的時間跟地點蠻有限的,我們每週上課通勤花的時間不算少,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蠻值得的。
隨著這段時間的了解,發現對於數學想想的課程,喜歡的家長很喜歡,覺得沒什麼用的家長也很明顯覺得沒什麼用,我覺得算是蠻兩極的,以我身為一個家長的觀察,我覺得最大的分水嶺在於家長抱持著什麼心態帶孩子去上課,因為數學想想的理念,非常重視讓孩子去想、去發表意見跟想法、去玩以及浸淫在數學問題裡面,其實不太會去重視跟強調讓孩子去加強解題,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不一定因為上了數學想想就很快反應在數學成績上面,而分數是家長最容易觀察到小孩進步的東西,因此如果抱持著這個心態,就會覺得孩子只是去玩的,為什麼上了這麼久,好像都只看到他在玩,成績好像也是差不多差不多呢?
我的孩子已經上了一年多了,我自己最明顯感受到的優點是:他喜歡數學,也喜歡問問題跟找答案;賓果,這個就是我要的阿,小學低年級而已,我根本不在意他的數學好不好阿,有誰看過低年級的加減乘除有任何正常智力的人學不會嗎?如果沒有,何必要擔心他呢?所以我最希望的就是他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並且掌握這些數學跟數字背後的一些原理原則,這一點真的數學想想很棒,數學想想不只是使用一套抱持著這種理念的教材,同時非常重視課堂上面給孩子一個快樂學習的環境,因為這種環境才容易讓孩子全心參與跟勇敢表達,這點只要爸媽多深入觀察幾次孩子在教室的反應就可以清楚發現了,自己的孩子還有別人的孩子都很樂在其中。
不過當然,我想這也是因為不喜歡或不適合的家長跟孩子,自然就會離開不會繼續報下去了,留下來的孩子當然就是比較適合跟喜歡的孩子囉,但這也自然幫孩子篩選出興趣比較相似的同學們一起上課,也不是壞事。
所以我覺得呢,坊間有許多不同型態跟目的數學課程,應該也會有許多感到疑惑的家長(大概也因為這樣才會找到我這篇文章吧?),我的建議就是趁早帶孩子去試試看,然後多觀察孩子的狀況、並且透過問孩子還有參與相關的活動去進一步了解,如果適合的就繼續上,如果不適合就換一家,但強烈建議還是要以孩子快樂學習為主哦,我覺得學習是很難逼得來的,等到課業壓力真的大的國高中之後,那些課業量已經不是光用強迫的能搞定了,能夠把握的好的孩子通常都是已經掌握到相當的學習方法以及有感受到學習樂趣了,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早點幫助他們啟蒙,等到時再用壓迫式的逼他們念書我覺得是晚了。
另一點就是分享我的觀念,現在的爸媽應該大多數是有大學學歷的,所以我們都很清楚,等到了後來的數學,從三角函數開始,到微積分,以及後面的更高階的數學,這一路上不知道多少人就自我放逐了,放棄了數學,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失去了課業壓力之後,試著去把當年你最討厭的微積分重新找本不是教科書的書拿起來看看(去書局翻一下,通常在科普類,比如說什麼微積分之屠龍寶刀),然後發現,這個東西其實沒有這麼難,也是有它有趣的地方,就扼腕自己當年沒有把握到這件事情,以至於在痛苦的學習中掙扎多年。
如果你也有這個經驗的話,其實應該就能理解,早一點讓孩子慢慢去接觸跟喜歡數學有多棒了,畢竟以後是一定離不開數學的,當他自己喜歡數學,會一步一步去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比以後花大量的時間去補習數學,背公式,學解題有用多了阿。
最後也放上數學想想的官網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