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意外翻到了一本好書,但是有點難啃,先附上他的簡介(轉載自博客來)
人性注定金融危機將不斷重演……
你所辛勞積攢的,究竟是財富?還是債務?
紐約時報暢銷書、彭博評選金融危機年度十大好書
「要專精地質學,得研究大地震;經濟要學得通,就要鑽研大蕭條!」──柏南克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QE)、希臘要求債務減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三支箭,這些所謂經濟改革與成長策略不斷暗示,新金融政策要比以前高明、新金融商品比以前完善、現在的金融官員比以前高明。
我們的表現要比以前好,我們比較精明,我們懂得從過去的錯誤中習教訓。社會每次都說服自己,認為目前的繁榮是以健全的基本面、結構改革、科技創新和良好的政策做為基礎,和過去很多次繁榮最後淒慘崩潰的情形「不一樣」。然而,800年的金融危機史告訴我們一件事:信心是世上最脆弱的東西。不管是哪一種金融危機,都始於過度擴增的債務和樂觀情緒,總是認為「這次不一樣」。
本書記載800年66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歷史資料,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金融泡沫史,可說是迄今研究金融危機史跨時最長的一部著作。作者利用廣泛的資料加以分析,顯示歷史上各種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極度相似。他們研究了流動性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內外債務,以及資產價格、資本流動、失業和稅收等。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各類金融危機發現,每每看似「空前絕後」的金融危機,其實不然,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各種金融風暴無論看起來是如何的「這次不一樣」,其實在其它國家或地區,還是其它時間都曾經發生過。
歷史證明人類會一直犯同樣錯誤,差別只在於過程或形式不同
金融泡沫或金融危機的特徵之一,是政府、銀行、企業或民眾總覺得「這次不一樣」,但不幸的是結果都是一樣……
曾任花旗銀行董事長的芮森(Walter Writson)說過「國家不會倒」的名言,但金融危機史證明,政黨與政客討好選民、政府過度舉債以創造經濟繁榮的景象、銀行借貸的熱潮推升股市與房價,民眾過著與收入不相稱的結果,將泡沫越吹越大,其結果都很淒慘。
從冰島倒債以來,歐豬五國(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的縮寫PIIGS)的倒債危機接連上演,為什麼這五個國家會走到這種田地?難道歐豬五國本身都沒有償債能力嗎?
看過本書你將會瞭解,為什麼有五個字摧毀的財富超過戰爭,這五個字就是「這‧次‧不‧一‧樣」。
會對這本書有興趣,是正好目前也是2008金融危機之後,經濟體系一個蠻大的關口,COVID-19造成的經濟危機,然後又經歷兩年的巨幅QE,接著又開始大幅度升息,整個經歷體系變得非常動盪不安,所以這本書的題材就吸引到我,希望以古鑑今,來看一下,這次有那裡一樣或者是不一樣。
但老實說,這本書對我這個非專業金融領域的業餘投資者來講,是有一點生硬的,所以看的速度不快,而且即使翻完了,也還是對很多細節不是非常了解,可是至少幫助我認識了一些過去發生過的事件,即使無法快速消化,至少是在我的腦子對這些事件留下了一個印象,之後需要繼續研究才能夠有進一步的收穫。
總結來講,”這次不一樣”本書透過分析歷史上的許多經濟危機以及金融違約等等大型事件,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事件的發生,整個金融體系的各方其實都有很充分的經驗以及體制去預防未來發生類似的事件,但不幸的是,借方、貸方、官員、學者、一般大眾都是非常健忘的,即使已經有了這麼多的經驗可以參考,仍然很容易受到蒙蔽,即使歷史已經告訴了你一些不良訊號的發生預警,仍然有可能說服自己說:這次不一樣。
這本書我覺得值得一翻,光是看他再版了這麼多次就知道了,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專業人士,可能要有覺悟,不是太好啃,如果你是相關專業人士,就很推薦一定要看一下這本以古鑑今的書了。